
随着手机技术的飞速进步,中高端手机处理器已经迈向64位时代。面对日益增长的手机游戏和应用程序的容量,android手机正在加速普及高端ram。现在,许多中端机型都已经搭载6gb ram,而旗舰机型更是纷纷迈向12gb甚至更高。早在2021年,华硕rog5就已经领先一步,采用了高达18gb ram。如今,市场上最新的机型如redmi k60至尊版、红魔8s pro以及一加ace2 pro等已经将ram提升至惊人的24gb水平。更令人的是,有传闻称国内手机厂商正在测试32gb ram。
有句老话常说,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。随着windows操作系统的不断升级,其对系统内存的需求也在增长。虽然windows 10建议至少配备1gb以上内存,而windows 11则要求至少4gb,但在日常使用中,大多数8gb内存的计算机都能流畅运行windows 11进行办公任务。
尽管大型3a游戏对内存的需求越来越高,但大多数台式机和游戏本仍然标配16gb内存。这引发了一个问题:相对于需要高功耗多任务处理的个人电脑,手机配备如此大容量的ram是否真的有必要?
那么,究竟什么是“内存”呢?它与“运行内存”有什么区别呢?
ram,即随机存取存储器,通常被称为内存。当cpu工作时,需要从外部存储器(如硬盘)读取数据。为了提高cpu的工作效率,这些数据首先被放置在ram中,然后cpu再从中获取数据进行处理。简单来说,ram就像一个暂时存放数据的“仓库”,供cpu使用。容量大的ram意味着可以临时存储更多的数据,从而影响程序的加载速度。只要ram容量满足手机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的最低要求即可。并非ram容量越大,手机的运行流畅度就一定更好。即使“仓库”扩大了,如果通道狭窄或被堵塞,仓库的效用仍将受到限制。
在手机领域,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将ram称为“内存”。在功能手机时代,ram的大小只有几兆甚至几十k,主要用于运行java游戏和完成系统日常运行任务,并未引起消费者太多关注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ram成为重要的性能指标,因此有了“运行内存”的称呼。
那么,为什么各大手机品牌纷纷增加ram容量呢?
这主要是因为国内android手机需要通过第三方平台下载应用程序,而非通过统一的google play。过去,手机厂商或第三方应用程序捆绑恶意软件的情况屡见不鲜。为了提高曝光度,许多应用程序会在后台运行并推送通知。国内使用的android手机通常需要较大的ram来应对这种情况。与国外的手机大厂如三星相比,尽管其s23 ultra只搭载了12gb ram,但随着iphone 15 pro即将搭载8gb ram,国产android手机纷纷选择搭载24gb甚至更高容量的内存已成为一种趋势。
如果将ram仅仅视为用于临时存放数据的“仓库”,那么是否有必要搭载24gb甚至32gb的ram呢?有些人认为,尽管大型语言模型需要大内存来运行,但目前尚未有真正利用到这么大内存的相关应用。而且手机的屏幕空间有限,很难同时运行多个高资源占用应用。与其在手机上配置比计算机还大的ram容量,不如优化国内android系统的软件开发环境来更有效地提升用户体验和效率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