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现代,讨论农业进步时,经常会触及到“小生产与大市场”的矛盾冲突。在相关文件中也屡屡提及这一问题。如何解读小生产的“小”,又如何理解大市场的“大”呢?在此,我们先来探讨大市场的内涵。
当我们谈论大市场时,其含义并非显而易见。在日常的农业与农村问题的讨论中,有些词汇虽频繁使用,但其确切含义并不总是清晰。大市场便是其中之一。它不是指庞大的交易场所,如大型商场或超市,而是指庞大的需求。这种需求并非最终消费者的需求,而是中间商,如收购商、储藏商和加工商等的需求。这些中间商对于同一规格、品质的产品有着巨大的收购需求。
例如,大型面粉加工厂每年对特定品种的小麦需求达数十万吨。对于农民而言,这就是他们面对的大市场。过去的农产品收购渠道特点是规模小、数量多、增值链短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,农产品收购渠道正在发生巨变,呈现出规模越来越大、数量越来越少、增值链越来越长的趋势。
这种市场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最终消费者消费方式和习惯的变化。如今,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加工品和制成品,导致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。这也使得对产品的规格化和标准化要求越来越高。小规模的生产已无法满足这种需求。
以北京烤鸭为例,其原料鸭子要求品种专用、大小品质均一,数量庞大。传统的农户无法满足这种需求,需要大规模的养殖场来供应。类似地,快餐业的发展对肉鸡、马铃薯等的需求也表现出大市场的特征。
在大田作物方面,尤其是小麦,现代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对面粉品质的要求出现了巨大变化。这需要农民生产的小麦不仅数量大,而且在品质上满足高度均一性的要求。现代化的面粉加工厂需要满足大型生产商的需求,这对于只有几亩地的农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